□林祖泉
在宋代,福建是全国15个行政单位之一,称“福建路”。而邵武军为八闽之一州。《宋史·地理志》载:“邵武军,同下州。太平兴国五年(980),以建州邵武县建为军,仍以归化、建宁二县来属。县四:邵武,望。光泽,望,太平兴国六年,析邵武置县。泰宁,望,南唐归化县。元祐元年(1086),改为泰宁。建宁,望。”《元丰九域志》卷九云:“治邵武县。”
据史志载,自天禧元年(1017)至景定五年(1264)的247年里,担任邵武军知军的莆田籍(时称兴化军,辖莆田、仙游、兴化3个县)郡守有9人,其中还有一对父子郡守。他们分别是:
1. 刘若虚(970—1019),字叔阳,兴化军莆田县(一作福州闽县)人。咸平五年(1002)王曾榜进士,历任大理评事、永嘉知县、大理寺丞、温泉知县、保定军通判、太常博士、尚书屯田员外郎、邵武知军等职,卒赠光禄卿。
《三山志》卷二十二载:“(咸平)五年壬寅王曾榜(进士),刘若虚,闽县人,屯田员外,知邵武军。”《闽大记》卷六亦云:“咸平五年(进士),福州,刘若虚,闽县人。有才望,屯田员外,知邵武。蔡襄铭其墓。”
然《八闽通志》卷四十六“选举”却载:“刘若虚,初为莆田人,后居闽县。可见《人物志》。”卷六十三人物又载:“咸平中及第,历大理评事,知永嘉县。与晏殊同召赐中书,迁大理丞,改殿中丞,累官屯田员外郎,知邵武军,卒。蔡襄铭其墓。若虚有士望,乡党称之。”
万历《福州府志》卷四十五亦载:“刘若虚,字叔扬,莆田籍,大理评事,召试中书,历知邵武军,有士望。卒,蔡襄铭其墓。”《兴化府志》卷十六也载:“刘若虚,莆田人。屯田员外郎,邵武知军,赠光禄卿。”康熙《莆田县志》卷十二选举志和乾隆《莆田县志》卷十二选举志均有相同的记载。民国《福建通志》总卷三十二亦云:“刘若虚,天禧间任(邵武知军)。”
刘知军在邵武的政绩如何?据《蔡襄全集》卷三十三载:“知邵武军。其俗鬼而不医,平居杀牛聚酒,侮欺善良;喜斗击,以气力加人,而得罪戮,意惬不恨。公(刘若虚)至,彻淫祠,禁巫觋,教病者药。朋醉群斗,贼窃恃强,置于深法。又治孔子庙,收学者为之开说孝弟之行,尊奖贤节。吏民刷故所为,而听公之所以为。俗习大变,年五十,终于官。”
《蔡襄全集》卷三十三评云:“邵武称公(刘若虚)廉平,市人持物入廨舍以就善价,属官莫敢侵牟,治事快于决疑,静于临剧,初若不更意虑,及施下皆当理要。守法不贷,而民不敢怨。又知公之所以为政也。”
2. 林豫,字顺之,兴化军仙游县人。熙宁九年(1076)徐铎榜进士,历任惠安县尉、集庆军判官、涟水军使、通利知军、内藏副使、保德知军、邵州知州、河北沿边安抚使、鄜延路兵马知鄜州、冀州知州、定州兵马知广信军、真定府兵马知邢州、邵武军知等职。
《仙溪志》卷四载:“大观四年(1110),知邵武军。凡历七郡,悉有遗爱。邢台、邵武之民,各画像立祠。”《兴化府志》卷四十亦云:“(元丰初),淮南贼啸聚涟水军,朝廷下外台求部吏能措画者,众奏(林)豫为本军使,多设耳目,贼遂就擒。余党入海州,复拟(林)豫摄倅,寻亦殄灭。”
绍圣初,“时相以(林)豫善谋,议奏授内藏副使。先是,朝廷既弃地和戎,至是复寇麟州。(林)豫建议谓:‘宜先修葭芦、米脂、安羌、浮屠诸塞,通鄜延路,以为麟州应援。’后卒行其议。历知保德军、邵州。四年,虏人撤霸桥深入,除(林)豫河北沿边安抚使,(林)豫乃乘间兴筑,虏人无能为也。后因陛对,哲宗褒奖再三。”
元符三年,除鄜延路兵马,知鄜州。黄河北决,移守冀州,“尽收老弱幼稚,廪以官粟;募少壮者筑堤,厚与之僱,民赖以全活”。崇宁二年,以六宅使除真定府兵马,知邢州,“力议钞面钱、陕西铜钱之弊。及朝廷下本路折籴,(林)豫格不行,数忤时宰,期年罢去,徽宗终思之”。
《嘉靖邵武府志》卷十二也载:“大观间改知(邵武)军事。凡历七郡,皆有遗爱。邢台、邵武之民像而祠之。”林豫一生为官,少有闲暇。但他博识好学,一有空余便阅览群书,提笔写作,著有《笔锋草录》等。王龙图悦铭其墓。
3. 郑事道,字希仲,郑亨道之弟,兴化军莆田县人。元祐六年(1091)马涓榜进士,历任邵武、古田、连江知县,福州录事、邵武知军等职。民国《福建通志》总卷三十二载:“郑事道,莆田人,宣和间任(邵武知军)。”《嘉靖邵武府志》卷四也载:“元祐间尝知邵武县。”
《兴化府志》卷三十六亦云:“亨道、事道同登元祐六年进士,事道历知邵武、古田、连江三县,迁福州录事,凡三任,转朝奉郎,知邵武军,亦有集行世。”遗憾的是,郑知军在邵武的任职情况却不得而知。
4. 叶棠,字次魏,号万竹,叶颙之孙,兴化军仙游县人。以祖泽授承务郎,历任邵武知军、太府丞、台州知州、浙东提举、直宝谟阁兼权绍兴府、浙东安抚提刑、直徽猷图知绍兴府、浙东安抚使、太平知州等职。民国《福建通志》总卷三十二载:“叶棠,庆元间任(邵武知军)。”其任职期间,治理郡事如何?可惜地方志书没有记载。我们只能从他担任台州知州时的表现窥见一斑。
《兴化府志》卷四十一也载:“(叶棠)知台州。绍定元年(1228)夏大水,城几圮,(叶)棠冒疾风大雨,极力防卫,期与城相存亡,而城卒赖以全,选委属僚之爱民者,检禾蠲放,既及分又增放一分。捐公钱请官籴米浙西,以充济粜。民爱之如父母。……明年九月,台城陷于水,朝廷以(叶)棠得台民之心,亟发常平钱米,遣(叶)棠措置赈恤。(叶)棠至即请于朝,乞拨绍兴府官会五万贯、米二万石给济,仍乞放免本州茶盐酒醋杂税一年。……拯救尪羸,埋瘗遗尸。病患者施药治疗,露居者资助盖造。于是重筑城堤,坚牢高厚,越岁再水,莫能冲突。台民德之,乃相率立二生祠,绘像以祀其寿。”
5. 刘克逊(1189—1246),字无竞,号西墅,刘克庄之弟,兴化军莆田县人。民国《福建通志》总卷三十二载:“刘克逊,淳祐间任(邵武知军)。”《重修邵武县志》卷三十二也载:“以父弥正仕,补官累迁知邵武军。除剧盗,兴教化,威爱并行。后改潮州,移泉州,以疾奉祠。一生清贫,尤工诗,叶适、赵汝谈尝称之。”《闽书》卷一百七和乾隆《莆田县志》卷二十四均有传。
《刘克庄集笺校》卷一五三亦云:“无竞名克逊,以父任补承务郎,外历海口镇、沙县丞、古田令,佥书镇南军幕府,江西安抚司干官,通判临安府,知邵武军、潮州,闽舶知泉州,内监六部门,太府寺丞,工部郎官。……在樵(邵武军),摩拊凋残,发摘轰伏,威爱并行。下瞿剧盗,前杀县令刘纯,佚去,至是就诛,乃兴教化,以洗污俗舍。……无竞精敏而博记,秀美而工文。未冠入太学,课试有声。既仕,诸老交荐。再登朝,仅平迁,复不值对班,言议风旨,曾不概见。然出守三郡皆赐对而行,豫言兵不可开,虏不可挑,以箴端平之失。”
6. 王迈(1184—1248),字实之,自号臞轩居士,王鉴之子,兴化军仙游县人。《兴化府志》卷四十一载:“幼颖悟强记,俶傥有奇节,年十一二,下笔已惊人。既冠,以文谒乡先正傅诚,诚嗟异,谓他日必以文名世。”擢嘉定十年(1217)吴潜榜进士第四人,历任潭州观察推官、浙西帅司干官、南外睦宗院教授、都堂审察,漳州、赣州、福州、建康府、信州、吉州通判,邵武知军等职。
《嘉靖邵武府志》卷四也载:“王迈,淳祐间知军事。”《兴化府志》卷四十一又载:“在郡,诏以亢旱求言。(王)迈驿奏七事,而以撤龙翔宫、立济王后为先。时郑清之再相,以左曹郎官召,力辞;以直秘阁提点广东刑狱,亦辞。改侍右郎官,谏官焦炳炎论罢。卒,赠司农少卿。”
《刘克庄集笺校》卷一五二还载:“知邵武军。在郡,诏以亢旱求言。公(王迈)驿奏七事,而以撤龙翔宫、立故王后为先。”清光绪《邵武府志》卷十五亦云:“淳祐中知(邵武)军事,时亢旱求言,(王)迈驿奏七事,而以撤龙翔宫、立济王后为先,言尤剀切。岁饥,作《劝粜歌》,劝富家出粟,民有自江西载米敷十斛归者,闻其歌,即减价以粜。旧时仓斛取盈,(王)迈听民自概,民甚德之。”
方家评他:“以学问词章发身,尤练世务。易祓戒潭人曰:‘此君不可犯,尝夺势家冒占田数百亩以还民。’李宗勉尝论(王)迈,然(王)迈评近世宰辅,至宗勉必曰‘贤相’。徐清叟与(王)迈有违言,(王)迈玩应诏。谓‘清叟有人望,可用’。世服其公云。”
7. 叶彦昞(1200—1266),字汝潜,叶棠之子,兴化军仙游县人。以父荫补官,历任将仕郎、高邮军法曹,政和、南海知县,两浙漕举、将作监簿、司农寺丞、提举广南市舶、邵武知军等职。《嘉靖邵武府志》卷四载:“叶彦昞,淳祐十二年(1252)知军事。”民国《福建通志》总卷三十二也载:“叶彦昞,仙游人。淳祐间任。”
《刘克庄集笺校》卷一六三亦云:“知邵武军。白庚寅辛卯后,建宁、泰宁境内朱口、大田、石冈等处,犹结党负固。出没叵测。帅寿乐史公岩之、宪矩山徐公经孙,更迭趣公上事。及境,吏以例卷进,公麾去之,曰:‘吾岂为此来耶?’闭阁深念,专以除盗为急。泰宁令张皇其势,公责之曰:‘龚遂有言,欲胜之耶?将安之耶?知县审胜安二字,当知所处。’然贼部落主名,公广布耳目,以次剿除,独石冈寨萧忠显者最雄黠,郡人皆谓,失今不图,疽根终在。公指授隅总擒忠显,械送帅府正典刑,余贷不问。请于朝,即峒为寨,戍以兵,樵民始奠枕矣。属融风延燎郡治,公翦荆棘,新轮奂,规抚巨丽于昔。”
《重修邵武县志》卷三十二也载:“叶彦丙(昞),仙游人,以荫仕,淳祐间任(邵武知军),自绍定寇乱后,建宁、泰宁境内尚有余党,函没不常。安抚使史岩之刑,徐经孙更迭趣彦丙上事,彦丙广布耳目,得贼部落主名,以次剿除,独石冈寨萧显忠最雄点,彦丙以计擒而诛之。请于朝,即峒为寨戊以兵。邵武自是无寇,民载其功祠之。”
8. 方演孙(1213—1276),字景行,方大琮之子,兴化军莆田县人。《兴化府志》卷三十八载:“弱冠与其群从,十一人同拔甲午胄荐,调建康府粮料院。从王埜辟制置司幕官,以秋苗例入返府为修仓之助。知泉州晋江县,擢监都进奏院,改太社令。旬月,请外,添差通判南剑州,为台府剖决滞狱如流。摄邵武军,属江、闽告警,外镇内抚,人情帖然。增郡帑旧储二十倍,创学田百余亩。”
《重修邵武县志》卷三十二也载:“方演孙,莆田人,由国子监得官。宝祐间摄任(邵武知军),增旧帑二十倍,广学田百余亩,公私赖之。”后任诸司审计、太府丞、建昌知军、赣州知州、奉云台崇道祠、工部郎官、军器监、司农少卿等职。
《兴化府志》卷三十八评云:“演孙律身莅官,能守家法,侍父大琮,跬步不离。大琮镇广,命演孙人京铨注;既发,大琮卒,演孙走回,扶柩悲号,哀动行路。至于置义仓,建义学,为时所重云。”
9. 方蒙仲(1214—1261),初名澄孙,字蒙仲,方大东之子,兴化军莆田县人。淳祐七年(1247)张渊微榜甲科进士,历任邵武军学教授、淮西制置司干官、国子监库官,南剑州、泉州通判,摄守兼舶,国子监主簿、淮西制置司参议官、邵武知军等职。
《兴化府志》卷三十五载:“少能文,落笔若宿抅者。淳祐七年,廷对万言:终始欲聚君子以续国气脉,明公论以强国精神;又请立涪陵后,锢秦桧子孙,窜史嵩之,以谢天下。”《重修邵武县志》卷三十二也载:“淳祐七廷对擢甲科,教授邵武军,宾礼耆宿,作成俊乂,尝裒学廪赢钱及校官例卷,置贡士。”升任国子监库官,“校艺南宫,坐商论去取不能下气去。”再迁泉州通判,摄守兼舶,“黥籍舞文之吏不得逞”。辟淮西制置司参议官,“适虏渡江,治法征谋,悉咨之而行。虏退”。
《嘉靖邵武府志》卷十二还载:“景定间擢知(邵武)军事,时郡岁三易守,公私赤立。澄孙躬清苦樽节,以继乏绝,抚柔广俗,表倡儒行,尝著《女教》一书以崇风化,又请立樵川书院,祠李忠定公,以广教养。以治郡最闻,增一秩,寻以秘书丞召卒,澄孙高才能文,有气节,始以文字见知贾似道,及似道相,澄孙独求外补,自効终其身。”
《兴化府志》卷三十五也载:“知邵武军,邵武岁三易守,蒙仲撙节以继之绝,拊柔犷俗,表倡儒行,请立樵川书院,以广教养。郡最闻,增一秩。寻以秘书丞召,卒。”方家评道:“蒙仲初年挟才乘气,既乃务为谦和,一时诸贤皆折节与之友,方大琮、王迈、刘克庄尤爱厚之。始以文字见知贾似道,及似道相,蒙仲独求外补自效,终其身。”
《闽中理学渊源考》卷九亦云:“知邵武军,表倡儒术。着女教一书,以崇风化。请立樵川书院,祠李忠定以广教学。郡最闻,增一秩,寻以秘书丞召卒。澄孙高才能文,有气节,一时诸贤如方大琮、王迈、刘克庄皆与为友。初以文字为贾似道所知,及似道相,澄孙独求补外,终其身。所著有《通鉴表微》《洞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