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仙游木兰溪源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仙游县西北部,于2012年12月经省政府批准建立,保护区海拔200~1803m,总面积18025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中、南亚热带过渡区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丰富的物种及其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木兰溪源头的水源涵养林。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治理木兰溪的重要理念,全面推行“林长制”,加大巡护力度,茂密的天然阔叶林、丰富优质的水源,已成为珍稀野生动物的自然栖息地,野生动物活动更加频繁。2023年11月30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第一批)》,福建仙游木兰溪源兽类及鸟类重要栖息地入选。
木兰溪源是莆仙人民的“母亲河”木兰溪发源地。这里山清水秀、林木蓊郁、雾霭氤氲,素有生态天然“氧吧”的康养胜地。2023年至2024年,保护区管理处与厦门大学联合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科考调查发现,保护区新记录19个植被群丛、408种高等植物、11种鱼类、9种鸟类、5种两栖动物、9种爬行动物、40种大型真菌。其中,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教授李振基领衔的生物多样性调查团队在保护区发现虻眼、具芒崖壁薹草、崖壁薹草、拟三穗薹草4种高等植物,以及大型真菌烟熏离褶伞,均为全省首次发现。
最近,仙游县生态国有林场委托福建省林业勘察设计院开展的仙游木兰溪源省级自然保护区穿山甲、黄喉貂等国家重点保护哺乳动物专项调查完成。此次调查共记录到野生动物58种,包括哺乳动物19种、鸟类39种,涵盖多类生态功能型物种和典型森林生境指示物种。其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物种达12种,占总记录物种的20%以上。
此次调查采用红外相机自动拍摄(104个点位)、野外踏查、信息采集等方式,记录的野生动物在谱系分布上涵盖食肉目、偶蹄目、灵长目、啮齿目等多个目类,表现出较强的生态系统结构完整性和食物链层级的复杂性,既有果子狸、鼬獾等中型掠食者,也有小麂、野猪等植食性种群,兼具夜行性与昼行性物种。值得一提的是,首次拍摄到黄腹角雉活动影像,反映生态系统功能良好。
此次调查发现的12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种,分别为穿山甲、小灵猫、黄腹角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9种,分别为中华鬣羚、猕猴、豹猫、黄喉貂、斑尾鹃鸠、白鹇、白眉山鹧鸪、画眉和灰林鸮。调查发现的省重点保护动物有4种,分别是红背鼯鼠、食蟹獴、黄腹鼬、猪獾。
据《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2020)》列为极度濒危(CR)的物种为穿山甲;濒危(EN)的物种为黄腹角雉;易危(VU)的物种有6种,分别是中华鬣羚、红背鼯鼠、豹猫、食蟹獴、黄喉貂、中华鹧鸪;被列为近危(NT)的有9种,分别是小麂、果子狸、小灵猫、黄腹鼬、鼬獾、猪獾、斑尾鹃鸠、画眉和灰林鸮。调查报告称,这一比例在区域性保护地中处于较高水平,证实木兰溪源省级自然保护区不仅保育多样性的生物,而且为多类濒危野生动物的生长提供生态屏障。
在戴云山脉以东之巅的木兰溪源头,这里地质历史古老悠久,跌宕着木兰溪的第一滴水,和着鸟鸣,潺潺流淌,滋养着莆田市320多万人口。这里水源涵养林茂密,珍藏着穿山甲、小灵猫、黄腹角雉等珍稀动物栖息、繁衍、生存的神奇密码,它们以不同的姿态在这片土地上行走或者雀跃,腾挪或是静息,印证了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良好成效。 (时报记者 林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