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秋生讲古》——莆田的乡音灯塔
【发布日期:2025-07-27】 【来源:本站】 【阅读:次】

□黄秀姐


2014年,莆田的寻常巷陌,忽然被一道独特的风景点亮,莆田电视台精心策划的《秋生讲古》开播了。一颗锃亮的光头,一副标志性的圆框黑色眼镜,一把翻飞间带着故事节奏的折扇,还有那一袭仿佛从岁月深处走来的长衫——这便是秋生。一亮相,他并非仅仅吸引了预料中的年长者,更悄然成为了无数家庭夜晚的温馨坐标。

那时,傍晚的电视机前,常呈现这样暖心的画面:“爷爷”“奶奶”早早守候在藤椅里,父母催促着孩子放下碗筷,连蹒跚学步的小孙儿也被抱到膝头,那祖孙三代围坐一堂,荧屏的光映着他们专注的脸庞,只为静待秋生那把折扇“哗啦”一声,轻轻抖落出另一个世界。那些守在电视机前的傍晚光影,早已沉淀为今日无数9000后父母心口上,泛着旧日温度的一枚珍藏。他们的童年回忆里,秋生的声线就是背景音,是放学赶回家的一路小跑的理由,是全家人共享的“精神晚饭”。

秋生的魅力,远不止于个人形象。那光头顶着的,是千年莆阳沉淀下的重量。在他低沉婉转的莆仙乡音里,“小五哥”的机智诙谐活灵活现,“蔡襄”造洛阳桥的智慧与坚韧穿越时空,“陈文龙”誓死守城的忠烈气节荡气回肠……一段段尘封于古书的历史轶事、民间传说,被他用方言讲述得活色生香。那柄折扇,很有魔力,“哗啦”一响,便将电视台的灯光也化作了古厝漏窗间淌下的暖阳,静静晕染在寻常百姓家的八仙桌上。 

那醇厚的莆仙方言,从秋生口中流淌出来,字字句句都仿佛跌入白瓷茶碗中叮当作响,带着海蛎汤的鲜、龙眼树的香、红团的红,带着兴化平原的泥土气息和渔港码头的咸涩海风。它不仅是一种独特的腔调,更是本土文化的生命密码。10多年来,1200多期的《秋生讲古》,通过这方小小的荧屏,通过秋生不疾不徐、深入浅出的讲述,许多莆田人特别是年轻一代,第一次系统地、亲切地认识了家乡的精英人物与历史传奇。那些“蛏苗爬满滩涂”的乡土图景,“百代渔火摇曳生姿”的意象,在他口中如同被擦亮的明珠,在现代化的“电网”上蓦然苏醒、焕发光彩。方言,因秋生的讲台,从日常俚语升华为承载文化认同的精神载体。

如今,当年围着电视的孩童有的已为人父母,当他们偶然与旧友提起秋生,嘴角依然会不自觉地上扬。那是共通的记忆密码。“秋生讲古”,早已超越了一档普通的电视节目。它是一个温情的文化符号,一座联结过去与现在的桥梁。秋生扶正眼镜框时那质朴的眼神,他那被亲切比喻为“爷爷留的厚棉被”般的乡音,以一种最温柔也最坚实的方式,为莆田方言筑起了一道屏障,为传统优秀文化的星火,续上了明亮而悠长的光。那光和暖,至今仍无声地流淌在每一个莆田人心底。

庆幸的是,这份乡音的温度并未消散——《秋生讲古》的讲述仍在继续,带着莆田这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沉淀的厚重,在崭新的时代里,为新一代,传递着历久弥新的故事与深情。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