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警务围着民意转,民警围着百姓转”。凤凰山派出所全面推进社区警务专职化改革,全力打造一支“专职化、专业化、精细化”的社区警务团队,在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的道路上稳步迈进。
改革前,传统的“一人包片”社区警务模式受限于民警精力,难以将各项工作做深做透。改革后,凤凰山派出所将6个社区精细划分为17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1名专职社区民警,提升了管理的精准度,实现了社区管理的全面覆盖。
从“下社区”到“在社区”
“那一刻,我真切地尝到了社区警务模式改革带来的‘甜头’,这种被群众更信任和依赖的感觉,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珍贵收获。” 南园社区民警黄秀金深有感触地说。
过去,社区民警工作繁杂琐碎,黄秀金既要挨家挨户走访、排查矛盾纠纷,又要开展反诈预警、监管场所安全,忙得焦头烂额,也常常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多、不够好。 派出所改革后,社区警务队社区民警从8名扩充到17名,并分成三组,实行三班运转模式。值班的社区民警就地接处警、开展反诈预警等工作;其余社区民警以警务室为中心,穿梭于大街小巷,深入居民家中,交流辖区里的“家长里短”。黄秀金在社区的时间更多了,上个月入户走访时,她发现一处老楼存在严重电路老化问题,便迅速联合物业完成电路改造,消除了安全隐患。
通过改革,打破过去警力“大轮班”模式,社区民警们就近接处警,收集社情民意,实现了由“下社区”向“在社区”的转变。社区民警“沉入”社区的时间、精力、劲头更足,对辖区情况较从前掌握的更透彻,这也让民警的“底气”更足、积极性更高。
从“树理念”到“落实处”
“‘主防’的重要意义是:防患于未然,这才是为民服务的真谛。我们要更加努力学习如何盯住矛盾源头,让辖区幸福感更足。”月塘社区民警郭建雨如是说。
社区警务改革后,对民警的思想认识和处理矛盾纠纷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凤凰山派出所不仅加强了对社区民警的培训,也不断强化社区团队协作机制。不久前,辖区内有人第二次报警称发生家庭矛盾。综合指挥室第一时间将相关信息和过往报警记录推送给社区民警郭建雨。他立即赶到现场,并同步向法制民警咨询法律意见。随后,他联动社区干部、智心服务义警队等多方力量,花了一整天时间,母子俩终于签下调解协议。 今年以来,凤凰山派出所以警情为导向,对辖区进行集中整治,由综合指挥室对警情进行梳理分析,由办案民警重点打击相关案件,社区警务队协同加强旅馆、出租房屋清查力度,压缩犯罪空间。同时,派出所根据两队工作反馈情况,不断完善巡逻机制,提升清查和打击效能,推动改革成效落地,夯实“主防”根基。
从“简单做”到“用心做”
南门社区民警郑明松说:“作为刚转岗的社区工作‘小白’,我意识到不能只做简单处理社区工作,更要把心放在社区、用在社区。”
郑明松原先是一名办案民警,因所里改革要求转岗为社区民警。为尽快熟悉社区业务,郑明松将大部分的时间花在社区入户走访。3月的一个早上,他在社区走访时,碰巧遇到一位步履蹒跚的老大爷在路边徘徊。经询问,郑明松得知老大爷需要寻找一家商铺维修电器,便带着老人家轻车熟路寻找到就近的商铺。面对老人家的连声致谢,郑明松内心的自豪感与成就感油然而生。
所里还安排富有社区工作经验的严洪胜带着他熟悉社区情况,传授调解纠纷的技巧和与群众沟通的方法。除了“师徒结对”“传帮带”等形式,凤凰山派出所根据不同业务需求,依托“治安大讲堂”、法制培训等多种方式分类开展业务培训、练兵活动,向民警传授社区警务的前沿理念与实操方法,全面提升队伍整体业务水平与实战能力。
如今,社区民警以警务室为核心据点,常态化下沉社区,就地开展联动接处警、社区民意收集、矛盾调处以及风险化解等基础工作。通过优化警力配置、转变工作理念、提升服务质量,凤凰山派出所积极将社区警务改革落到“实处”、赋能“深处”、见到“好处”,实现社区工作 “减负增效”,不断提升辖区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柯益妹)